经济

  唐宋年间,佛山的手工业、商业和文化已十分繁荣。明清时,更是发展成商贾云集、工商业发达的岭南重镇,与北京、汉口、苏州并称“天下四聚”,与湖北的汉口镇、江西的景德镇、河南的朱仙镇并称中国四大名镇,陶瓷、纺织、铸造、医药四大行业鼎盛南国。清末,佛山得风气之先,成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,先后诞生了中国第一家新式缫丝厂和第一家火柴厂,并建立了“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竹嘴厂”。佛山狮头、佛山扎狮和佛山灯色工艺名扬海外,中国南狮在广东,佛山是南狮的发源地,有“狮王之王”之美誉。佛山的铸造业始于西汉,到明代佛山的铸造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,成为南中国冶炼中心,以至“佛山之冶遍天下”。


  2006年最后一次全国县级综合竞争力排名中,佛山参评的四个区全部进入百强县前40名,其中作为广东“四小虎”的顺德、南海位列第2和第5位,与三水一起包揽广东省8个百强县中的前三名。2017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排第21位。


  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9549.60亿元,比上年增长8.5%。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5.92亿元,增长1.9%;第二产业增加值5570.18亿元,增长8.2%;第三产业增加值3833.49亿元,增长9.1%。在《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(2017-2030年)》中,佛山被定为地区性中心。


  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9935.88亿元,比上年增长6.3%。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4.45亿元,增长5.8%;第二产业增加值5614.00亿元,增长6.1%;第三产业增加值4177.43亿元,增长6.6%。在第三产业中,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业增长5.1%,批发和零售业增长5.3%,住宿和餐饮业增长3.8%,金融业增长3.6%,房地产业下降2.3%,其他服务业增长13.8%。三次产业结构为1.5:56.5:42.0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2496.25亿元,增长7.6%。民营经济增加值6209.95亿元,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2.5%。


  2019年,佛山市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总量为10751.02亿元,比上年增长6.9%。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156.92亿元,增长3.0%;第二产业增加值6044.62亿元,增长6.3%,第三产业增加值4549.48亿元,增长8.1%。


  2020年,佛山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8107.6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0816.47亿元,年均增长6.1%。

历史沿革

  新石器时代,佛山先民就以渔耕和制陶开创原始文明。佛山市区域在先秦时期属南越。秦汉时期,佛山市区域主要属南海郡番禺县,隋朝后至明朝主要属南海县(隋撤南海郡,以原南海郡治番禺县改置南海县)。明朝后佛山市区域分属南海县,顺德县,三水县,高明县,其中市中心为天下四大聚、四大名镇、也是南海县内一大重镇。


  地名由来


  “佛山”来源


  佛山古称“季华乡”。据明清资料可知,初期季华乡包括今祖庙街道、石湾街道、桂城街道、北滘镇、乐从镇、陈村镇。东晋隆安二年(公元398年),罽宾国(现克什米尔)的三藏法师达毗耶舍携两尊铜佛像此地,在塔坡岗上(即今塔坡街)建佛寺,弘传佛教。他回国后,寺宇相继倒塌,又变成了一片岗地。


  唐贞观二年(公元628年)某日,塔坡岗上异彩四射,乡人奔走相告。于是便齐聚起来,在塔坡岗上发掘,竟掘出三尊铜佛像,搬开佛像,便有一股清泉涌出。根据碑文记载,方知东晋时曾有罽宾国僧人在此建寺、讲经,弘传佛教。乡人即建井取水,在塔坡岗上复建寺庙,供奉三尊铜佛,并认定这是“佛家之山”,于是,便将季华乡改名为“佛山”。


  后来,便有了“未有佛山,先有塔坡”的谚语。


  “忠义乡”来源


  明代正统年间,广东洪水为患,农田失收,朝廷赋税不减,终于酿成1449年爆发的黄萧养起义。景泰元年(1450)二月,明将董兴率军队至,黄萧养兵败被擒,起义失败,佛山城围立解。景泰二年(1451),皇帝论功赏赐,封冼灏通等二十二人为“忠义官”,建“忠义流芳祠”,佛山赐名“忠义乡”,祖庙敕封为“灵应祠”,永享春秋崇祀。